□ 马晓丽 郭莉 整理
教育的特殊定位
日本也有人提教育产业化问题。在东京神田火车站、早稻田火车站,补校、专科学校一家挨着一家,到处有人在散发入学申请书,让人觉得这里真是把教育当成了产业。
但日本的中小学,依旧是义务教育的圣城,大学里有简单的食堂,但绝对看不到豪华的娱乐设施。日本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教书育人,在基础教育方面为日本人提供了人人享受教育的机会。家境困难的人,在日本可以享受免费接受教育的权利。日本的小学、中学教育是免费的义务教育,书本、午饭的费用也很低,家庭困难的人,可以申请减免这部分费用。从农村、地方来到东京的所有人,都有权利让自己的孩子进附近的学校读书,从未听说有缴纳转校费、代培费用的。
农村的情况怎样呢?那里最好的建筑是校舍,小学、中学的校舍均建造得十分牢固,校内有很大的操场。遇到自然灾害,日本人第一件事是去小学、中学避难。在日本各地,小学、中学还是地方、中央选举时使用的投票场所。日本并没有多少城乡差别,农民收入不低,没有因为经济问题而让农民家庭的学童辍学的。
国家是教育经费的主要负担者。从东京都品川区的财政支出上能看到一个侧面:品川区只有22平方公里,2005年人口为33万,区政府收入1134亿日元,支出为1058亿日元。在支出中,最大的是民生费(311亿日元),教育费为116亿日元(约占11%),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属于公务员,其工资算在职员费(248亿日元)中,教育费就是用来建校舍、购买教育设备的。拿出财政支出近11%的经费用于教育,可以看出日本在培养人才方面是下了功夫的。日本能够长期保持经济大国地位,有一个强大的中产阶层的存在,与其教育体制是分不开的。
富庶的农村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从国力上看,日本国土为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人口为十三分之一,国土窄小,人口众多,日本就业压力很大。但战后的60余年,除了在1993年以后“失落的10年”以外,日本基本上是个劳动力匮乏的国家。人人有工作,劳动力相对不足带来了工资的提高,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日本人的生活水平基本上在同一时期内,有了大致相同的提高。
日中经济评论家西忠雄在强调日本农村的作用中说:“富庶的农村是日本社会长期稳定,经济不断发展的最根本原因。”1947年到1950年的日本“农地改革”(土地改革),让日本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农民有了土地,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日本是农民先富了起来。”西忠雄说。富庶的农村,带来了日本社会的稳定,也带来了日本政治的稳定。不会因为经济差别过大,造成城乡之间的劳动力剧烈流动。日本劳动力既能滞留在农村,也能在需要的时候输送到城市,没有给日本就业造成太大的压力。
企业技术革新
日本是在召开完1964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后的第四年迎来了1968年,这年距1970年在大阪召开世界博览会还有两年。当时国际上还主要使用GNP(国民生产总值)来进行统计,1968年日本GNP达到1428亿美元,超越当时的西德,位居世界第二。
1968年日本经济夺下世界第二把交椅时,没有人想到这个地位能维持42年。这期间日本在产业结构、贸易体制上作了多次调整,企业进行了大量的技术革新。在上个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连续失落20年以后,才有可能于2010年让位于中国。这次淡出让日本媒体痛感要永远地告别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在国力衰减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了。
1968年,此时自1960年开始推进的“国民所得倍增计划”已经接近尾声,生产过剩现象日益明显。能否持续实现经济增长在当时的日本争论非常大。尽管大多数日本人在GNP位居世界第二以后,对于长久保持这个地位具有一定的信心,但从当时西德、英国、法国的经济实力看,这些国家再度夺回世界第二把交椅,并不是不可能,日本的地位很不稳定。是大量企业从事了技术革新,为后来日本长期维持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地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前,现代化的生产技术、产品基本上来自欧洲、美国等工业先进国。
到了1968年,日本开始有了自己的技术。这以后日本企业的技术革新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末。从集成电路开始,延续到后来的电脑、数码家电等。只有到了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开始崩溃后,日本企业的技术革新才逐步停滞,日本的经济大国地位渐渐地失去了工业生产方面的支撑。
在日本荣登世界经济第二的时候,新一轮的产业结构开始进行调整。一个新的日本出口产业在这时已经初见雏形。
扩大社会保险
从日本国家的财政预算可以看到它们对农业的保护。2006年3月1日的数据显示:日本政府在2005年7到9月的三个月对各个部门的财政支出,其中向农林水产省支出的费用为6292亿日元,占国家总支出的3.43%。日本农业人口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高,国家经费、补贴等能相当程度地维持农业发展。
在城市,日本的失业率低。不少西方国家的失业率在10%左右,日本则很少有达到5%的时候。2002年,日本经济开始走出低谷后,失业率更加下降。
日本著名的经济学家、横滨市立大学名誉教授矢吹晋说:“日本大公司的高管与普通职员在工资上没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那么悬殊。”与农地改革基本上在同一时期进行的解散财阀、劳动改革实际上是打破了个别人、个别集团垄断财富的地位,而工人职员有了争取劳动的机会,人人有工作,自然实现了社会的均质化。日本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是每个人、包括在日本居住时间超过一年的外国人都可以享受的权利。一个刚刚到日本、准备进大学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在缴纳了每月400日元的保险费后,他能拿到国民健康保险证,看病和日本国民一样享受70%的减免。400日元,是一个留学生打工半个小时能够挣到的工资。
战前的铺垫
“二战”前的日本就已经是一个完成了工业化的经济大国。矢吹晋在分析为什么日本能用短短的60年时间,建设了现在的均质社会时说:“战前日本已有这方面的基础。”矢吹晋谈到日本明治时期的“问屋”(批发)、战后从国外、特别是从美国大量引进的基础技术,也谈到在产品生产上的革新,及国内国外两条销路的打开等等。除去这些技术生产上的特点,更要强调的一点是,日本的经济发展过程,让大多数日本国民基本上平等地享受到了发展的好处。
日本在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时候,“依赖出口”的特点特别显著。
首先是重化学工业企业成为日本的出口主力。1969年日本最重头的5家出口企业分别为丰田汽车、日产汽车、八幡制铁、松下电器及住友金属。其次是收音机、电视机、录音机及计算器等电子产业的比重开始加大,以后逐步成为出口大宗。
大量的出口需要有大量的原材料进口。在1968年前后,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铜精矿、镍矿石、煤炭、原油、原木、粮食的进口国。
企业深化技术革新,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大进大出的贸易政策,这些并不是在1968年一年完成的,但从1968年前后发生的几件大事上看,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才保障了一个人口、土地面积不能和美国、欧洲比拟的小国,能在长达42年的时间内保有世界经济规模第二的地位。
回过头来看今天的日本,技术革新的停滞,产业结构的调整迟迟不能推进,企业在国外建立起生产销售体制,让日本企业的贸易已经与日本国家贸易脱钩。因为这些原因让日本从GDP第二的经济大国上脱落下来。今天的日本尚没有摆脱这些原因的迹象。
《小泉内阁以来的政治经济变革》
陈言 著
山东大学出版社
日本,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国,何以能在战后迅速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著名日本研究学者陈言走访了日本的城市与企业,与日本经济方面的教授、评论家探讨了这个问题。
感谢feiying投稿